2019年世界杯志愿者的热血故事:那些在赛场外默默奉献的青春身影

  • Home
  • 书法创作展示
  • 2019年世界杯志愿者的热血故事:那些在赛场外默默奉献的青春身影

当聚光灯照向观众席

2019年的篮球世界杯在中国八座城市燃起战火,而除了球员的飒爽英姿,还有一群身穿统一制服的年轻人——他们凌晨四点搬运物资,在40℃的场馆外引导人流,甚至因为一句“需要翻译”而连续工作36小时。他们是赛事志愿者,用“隐形”的劳动托起了这场全球盛事。

“比球员更早抵达赛场的人”

广州赛区的李岩至今记得,小组赛期间突降暴雨,他和队友们用身体围成“人墙”护送观众退场。“我的球鞋能拧出水,但一位阿根廷老奶奶硬塞给我她带来的马黛茶,那一刻觉得值了。”据统计,本届赛事共有来自60多个国家的1.2万名志愿者,其中23%具备小语种能力。

“志愿者系统崩溃过三次——当美国队爆冷输球时,五万观众同时刷新APP查询晋级形势。”——技术组组长王梦菲的备忘录

藏在证件带里的文化密码

北京赛区独创的“微笑考核”曾引发热议——志愿者需在每天服务结束后上传与观众的合影,由AI分析表情亲和度。而更动人的细节发生在幕后:深圳志愿者王婷用三天时间学会了塞尔维亚国歌,只因注意到有位球员总在赛前孤独地哼唱。

  • 最抢手岗位:混合采访区“人肉减速带”(负责防止记者冲撞球员)
  • 最意外收获:西班牙教练组给志愿者餐厅留下了海鲜饭食谱

赛事结束后,南京青奥公园的志愿者墙上留下这样一句话:“我们不是主角,但这座奖杯上有我们的指纹。”或许这就是体育精神的另一重注解——那些用体温融化语言隔阂的年轻人,让世界杯不仅是竞技场,更成了人类情感的连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