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名年轻球员因为年龄造假被中国足协处罚问题引起争议,主要争议点在禁赛期,均处于休赛期,看上去足协专门挑了这段时间。
北京时间12月25日,中国足对中甲球队大连英博门将葛彭年龄造假的处罚措施如下:依据《中国足球协会纪律准则》第七十一条之规定,对其作出停止参加中国足球协会举办的比赛3个月的处罚,禁赛时间从2024年12月25日至2025年3月24日。
此前,12月18日,中国足协对球员谢木西丁-玉素甫江年龄造假作出处罚:禁止参加中国足球协会举办的比赛3个月,禁赛时间从2024年12月17日至2025年3月16日。
两人都是年轻球员,一个23岁,一个19岁左右。
这两名球员的禁赛情况看似简单的处罚决定,却在球迷和业内人士中掀起了波澜,让人们不禁对中国足协的处罚机制和执行力度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年龄造假,这一行为严重违背了体育精神和公平竞赛的原则,损害了其他球员和俱乐部的利益,也破坏了中国足球发展的根基。本应是严肃处理、以儆效尤的事件,但足协选择在休赛期执行禁赛处罚的做法,却显得有些耐人寻味。
展开全文
从表面上看,在休赛期进行禁赛,似乎将对球员所在球队的成绩影响降到了最低限度,也避免了在赛事进行期间因球员禁赛而引发的阵容调整困难和比赛观赏性下降等问题。然而,这也恰恰给人一种足协在“避重就轻”的感觉。在休赛期执行处罚,赛事的关注度相对较低,舆论的热度也更容易冷却,仿佛足协是在刻意避开大众的目光,悄悄地将这件不光彩的事情解决掉,而不是将其作为一个典型案例,在赛季中广而告之,以达到真正震慑足坛不良风气的目的。
对于年轻球员造假问题,这绝不是个例,而是长期以来困扰中国足球发展的一颗毒瘤。足协作为行业的管理者,本应在发现此类问题的第一时间采取果断、严厉且公开透明的处罚措施,向所有球员、俱乐部以及相关人员传达一个明确的信号:造假行为绝不姑息。
然而,现实却是足协的处罚往往给人一种姗姗来迟、逼不得已的感觉。这种“做做样子”的处罚方式,不仅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年龄造假等违规行为的再次发生,反而可能让一些心存侥幸的球员和俱乐部认为,即使造假被发现,也不过是在休赛期“坐几天冷板凳”,付出的代价微乎其微。
长此以往,中国足球的发展环境将持续恶化,公平竞赛的土壤将被进一步侵蚀。足协应该认识到,处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惩罚犯错的球员,更是为了净化足球环境,引导中国足球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需要足协在未来面对类似问题时,摒弃这种看似“人性化”实则“纵容”的做法,在任何时间发现问题,都能够迅速、公正、公开地进行处理,加大处罚力度,提高造假成本,让那些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的人望而却步。只有这样,中国足球才能真正摆脱不良风气的束缚,迎来一个光明的未来。
总之,葛彭和玉素甫江被禁赛事件不应只是中国足球发展长河中的一个微小涟漪,而应成为足协反思和改进处罚机制的重要契机,让中国足球在公正、公平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